标题:音乐治好了我的小毛病—斫琴师陈书甥笑谈古琴与中医的关系
内容:孔子《家语.辩乐》说:“君子之音温柔居中,以养生育之气。”琴声之于人体具有养生的意义,而抚琴讲究的静也是琴道养生的一部分。
近代琴学载录:鼓琴操弄时两手按泛指法与血脉经络流通原理,弹奏时节拍缓急与呼吸调节与养生的关系等。
因为小的时候陈书甥爱挑食,所以脾胃不是很好,作为中医的父亲,想通过调理根治他这一病状,但都不太理想。其父喜好音乐已数十年,尤为闲暇时喜抚琴一曲,陈书甥渐渐耳读目染,也对古琴有了兴趣,父亲觉得正好抚琴也有调理的作用,不如一试,经月下来,陈书甥对音乐的感悟能力不是一般的强,可以*自演奏好多曲目,脾胃失调的毛病也**再有过。
(图为陈书甥亲斫古法八宝灰古琴)
(图为陈书甥部分斫琴工具)
通过翻阅古代文献,陈书甥也逐渐了解到,古琴抚琴对身体的好处和息息相连的关系,两千年前,中医的经典着作《黄帝内经》就提出了“五音疗疾”的观点。《黄帝内经.灵枢.邪客》中云:“天有五音,人有五脏;天有六律,人有六腑。此人与天地相参。”《灵枢.邪客》中把宫、商、角、徵、羽五音,与五脏相配,脾应宫,其声漫而缓;肺应商,其声促而清;肝应角,其声呼以长;心应徵,其声雄以明;肾应羽,其声沉以细,此为五脏正音。
陈书甥说,当五音进入人体之后,便会引起人体细胞组织发生和谐和同步共振,进而便能够调整人们的生理机能。因为人体是有许多有规律的、协调振动的系统所组成的,诸如大脑的颠簸运动、心脏的波动、肺部的收缩、肠胃的蠕动和自律的神经活动等等,都是有这一定的节奏、节拍和频率的。当有着一定频率的音乐节奏与人体的内部器官的振动节奏相吻合一致时,就能够产生同步共振作用,对脏器产生按摩作用,从而可以缓解疾病的产生和发展。